紡機10年的跨越
時間:2012/12/26
國有企業由強到更強
過去的10年,紡機國家隊的企業成員在國民經濟中的骨干地位仍沒有動搖。這些企業或者通過不斷收購、并購其他企業實現了全流程設備生產;或者通過內部管理結構改革,成為行業的領跑者;或者通過技術革新,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經緯股份總產值增長323.26%
□ 本報記者 高華斌
10年來,經緯紡機一直跟蹤世界紡織機械先進技術的發展趨勢,先后研制出一代又一代的新型紡織機械設備,推動了中國紡織工業的振興與發展。目前,公司已形成了全工藝流程的棉紡織成套設備產品體系,產品主要分為棉紡成套設備和織造設備兩類。
10年間,企業規模不斷壯大。2002年,公司收購了常德紡織機械有限公司95%的股權和宜昌紡織機械有限公司64.38%的股權,參股設立了無錫經緯紡織科技試驗有限公司;2003年,公司注冊地遷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收購山西經緯合力機械制造公司28%股權,榮獲“中國紡織行業百強企業”稱號;2005年,公司收購了無錫紡機專件公司40%的股權,納入經緯紡機的經營體系;2006年,經緯股份完成了對咸陽織機公司的股權收購;2009年,整合專件業務資源,成立專件事業部和榆次專件公司;2010年,收購了鞍山海虹農機51%股權,完成了對湖北新楚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組設立,完成收購中融國際信托有限公司36%股權,這些戰略性結構調整舉措的實施,標志著公司向非紡機領域的結構調整邁出實質性步伐;2011年,公司經營業績大幅提升,營業收入、利潤總額首次突破100億和15億大關,標志著公司發展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經營格局不斷穩固,主業贏利能力明顯增強,“三類業務”協調發展,新的贏利模式和發展方式逐步形成,為經緯紡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10年間,公司總產值由2001年12月的40.12億元增長到2011年12月的129.69億元,增長幅度達323.26%;主營業務收入由2001年12月的22.15億元增長到2011年12月的65.49億元,增長幅度達295.67%。
無錫宏源產品實現系列化跨越
□ 本報記者 高華斌
這10年是宏源自主創新最快的10年。宏源潛心化纖高速彈力絲機的深度開發,實現了產品系列化跨越式發展, 宏源已經成為世界化纖設備制造專家,如今“宏源牌”系列高速彈力絲機已經升級換代到第8代產品,HY-8全自動落筒假捻變形機,進一步凸顯了自動化、差別化、節能降耗等優勢,代表了當今化纖機械設備制造技術的最高水平;棉紡機械產品也由輔助地位向主導產品地位提升,其中電腦粗紗機在國內第一個實現了批量生產,累計實現銷售1200多臺,達到國內領先地位。特別是最新一代產品HY-Auto498型自動落紗粗紗機采用全新的全自動落紗技術,可實現后序粗細聯的無縫傳送,是用戶的最佳選擇。
這10年,是宏源在市場布局發生深刻變化的10年。目前,公司產品出口口岸已經擴大到30個國家和地區,涉足歐洲、美洲、亞洲及非洲等地,成功開拓了俄羅斯、斯洛文尼亞、土耳其、巴西、埃及、南非、伊朗、印度及印度尼西亞等新興國家市場,提升了宏源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如今,“宏源”牌系列化纖高速彈力絲機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生產制造商,市場占有率保持在40%以上,在國內多年保持產銷量第一;“宏源”牌系列棉紡粗紗機產銷量也位居國內同行業前列。
這10年宏源公司大力推進啞鈴式管理模式,建立扁平化組織結構,推進集約化經營,針對原來國有企業的機構臃腫、人員負擔過重等弊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對管理結構進行了改革,推行輕型化,特別是以整體搬遷為契機,對生產結構進行了調整,推進精益生產,對傳統的加工工序、非專業化部件生產等進行外托、外協;產業發展帶動能力增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專業化特色得到提升,參與世界市場競爭的信心進一步增強。
中麗制機成功躋身國際前三甲
□ 本報記者 高華斌
10年來北京中麗制機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通過科研技術升級,成功推出了多種型號節能減排、降本增效的細旦、超細旦紡絲卷繞新型裝備。公司現有資產規模達數10億元,其中擁有一大批具有多年化纖設備設計和化纖工藝研究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近幾年大力引進各類人才(人員)占總人數的20%。
2005年,中麗制機公司在通州區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建設了占地面積7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花園式工業新區,現有各類先進加工設備210余臺套,其中100多臺/套為數控機床和加工中心等自動化、柔性化生產設備,具備了年產3500紡位紡絲機、3500臺高速卷繞頭的生產能力,主要產品涵蓋滌綸、丙綸、錦綸民用長絲、工業用絲、短纖維生產設備和各類差別化產品以及其他棉紡、化纖成套設備用電氣控制柜和多種規格噴絲板等。
10年間,中麗制機公司實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相互支撐、發展的戰略,產品遠銷印度、伊朗、俄羅斯、敘利亞、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浙江桐昆、江蘇長樂、印度JBF、ALOCK等代表的樣板企業在當地乃至全行業均樹立起了中麗制機公司的標桿,不僅在國內行業居于領先地位,而且在國際市場也產生了很大影響。目前,公司已經成功躋身國際前三甲,與日本、德國著名公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自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行業市場投資熱情迅猛高漲,公司及時搶抓機遇、適時調整經營戰略,在短短一年半時間內取得了超過50億元的產品訂單,目前產品生產計劃已排到2014年。進入2012年市場形勢出現持續下行,受大環境等綜合影響公司新簽合同量雖然出現波動,但在前期積累的有效合同保有量為企業保持穩定運營提供有力保障的前提下,各預算指標完成情況良好,其中多項指標甚至超過了歷史上全年的業績。
外資企業蜂擁而至
中國紡織行業的高速發展,使得國外著名的紡機企業紛紛在過去的10年加快了在華投資建廠的步伐。高端設備的本土化生產,大大降低了設備的價格,使得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國內紡織企業享受到了真正的實惠。
立達持續投資拓展在華業務
□ 本報記者 李紅梅
2002年,立達(常州)紡織公司廠房占地面積為50000平方米。2012年3月立達(常州)紡織公司新工廠一期正式投產,預計到2013年底整個工廠的建設完工。屆時,新廠房占地面積將達到120000平方米,它將使立達能夠更加全面的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
中國第一批紡紗廠客戶購買達立達的設備是在1940年。此后,立達與中國紡織企業的貿易往來不斷加深,中國也成為立達紡機設備的重要市場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立達在華業務不斷擴展,并于2000年在常州高新區開設了獨資工廠——立達(常州)紡織機械公司。隨著進一步加大在華投資,立達在常州擴建了新廠房,并把更多的設備拿到中國本土來生產。今年,立達(常州)紡織儀器有限公司更名為立達(中國)紡織儀器有限公司。3月,新工廠一期正式投產,預計到明年底整個工廠的建設就將完成,它將使立達更加全面地滿足中國市場需求。
立達常州工廠設有研發部門,滿足中國投資商對機器和流程的特殊要求。作為全球唯一能夠提供四種紡紗技術的全流程系統供應商,立達持續不斷創新技術來幫助客戶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和成本。
如今,立達中國已有830多名員工。銷售和服務位于上海,生產和紡紗技術中心位于江蘇常州。同時,公司集團董事會將會議地點選在了常州。立達將瞄準中國和國際市場,不斷擴大投資提高產能,打造成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紡織機械生產基地。
歐瑞康紡織集團
中國市場銷售高速增長
□ 本報記者 李紅梅
2002以來的10年間是歐瑞康紡織集團在華拓展最快、取得成就最大的10年。歐瑞康紡織集團在華銷售額每年以25%~35%的速度上升,從2003年的38億元,到2011年已高達65億元人民幣。在中國生產的歐瑞康設備的銷售額也從2003年的不足3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近24億元。
擁有159年歷史的歐瑞康紡織集團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向中國輸出先進的紡紗、加捻、刺繡和人造纖維生產設備。上個世紀末,歐瑞康紡織集團(前蘇拉集團)決定在中國投資建立生產基地。1997年9月28日,由瑞士蘇拉集團獨資投資的“蘇拉加捻系統(蘇州)有限公司”在江蘇蘇州成立。2002年10月10日,歐瑞康紡織旗下巴馬格公司也在蘇州成立“巴馬格紡織機械(蘇州)有限公司”,開始組裝生產KF系列加彈機。2003年底,國產賜來福品牌BD320系列抽氣式半自動接頭氣流紡紗機全面推向市場。2004年3月,蘇拉集團又斥資組建了蘇拉(蘇州)紡織機械有限公司。2005年,歐瑞康紡織旗下的青澤羅拉生產線、細紗機組裝線、Texparts搖架組裝線等落戶蘇州工業園區內,還促成金壇紡機總廠作為前紡事業部加盟歐瑞康紡織集團,進一步完善了從棉花到細紗的產業鏈。
2006年1月1日,歐瑞康紡織集團攜旗下所有品牌搬遷至蘇州占地面積近20萬平方米的新廠房,更名為“蘇拉(中國)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底,原蘇拉集團整體并入了全球高科技集團之一—— 歐瑞康集團,蘇州生產基地更名為“歐瑞康(中國)科技有限公司”,開啟了歐瑞康紡織集團中國戰略的新篇章。
特呂茨勒與中國客戶一起成長
□ 本報記者 李紅梅
2002年,德國特呂茨勒集團的中國獨資子公司——特呂茨施勒紡織機械(上海)有限公司在青浦工業園區正式奠基。上海公司的成立體現了特呂茨勒集團“立足中國,長期發展”的信念。
早在TTMS成立之前,特呂茨勒就已經在中國開展銷售工作,并擁有了自己的客戶群。2002年,特呂茨勒掌握住了進軍中國市場的好機會,決定在上海成立服務團隊,并進行一小部分的生產。上海公司成立初始廠房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只生產并條機。經過2004年二期、2007年三期和2011年四期的三次擴建后,公司廠房面積已逾31000平方米,能夠生產和組裝從清花、梳棉至并條的全流程前紡設備。員工人數也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今天的近500人。特呂茨勒深知贏得客戶信賴是公司發展的基礎。為了使上海出品與德國出品在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等多方面保持一致,公司采用德國管理模式,嚴格實施德國工藝質量標準,定期接受德國總部的培訓,持續增強自身實力。
2009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 在全球經濟蕭條的背景下,公司繼續堅持優化自身結構,持續發展。公司業務于2010年初開始回暖,至今一直保持良好的業務狀況,市場份額仍在不斷提高。
10年來,特呂茨勒與中國客戶一起經歷了世界經濟的跌宕起伏,共同見證了中國紡織行業的騰飛,并攜手推進了整個紡織產業的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
民營企業日益壯大
這10年,一些民營紡機生產企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完成了由小到大的轉變。對于不少民營企業來說,這10年是艱苦創業的10年、不斷超越的10年,也是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的10年。這10年同時也是民營企業發展的一個黃金期。
同和公司凈資產增長近200倍
□ 本報記者 高華斌
這10年是同和公司高速發展的10年,是艱苦創業的10年,更是不斷超越的10年。這10年公司經營規模不斷壯大,從6個股東、96萬元人民幣、9臺舊設備和租用廠房起家,到現在已經擁有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現代化廠房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總資產6億元、凈資產達5億元,凈資產是2002年的200倍。2011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25億元;實現利稅6500萬元,技改投入3000多萬元。2012年公司預計銷售收入5億元,可實現利稅3500萬元,分別是2002年的12倍和7倍。
10年間,員工隊伍由原來300多人壯大到現在1000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占40%,科研人才隊伍占12.8 %,分別是2002年的3倍、10倍和16倍。公司現有高級職稱31名,25~35歲年齡員工占總人數的80%,員工平均年齡在35歲。
公司從做單一紡機專件產品——羅拉起家,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紡機羅拉生產基地。2004年~2005年,公司先后研發成功高性能螺旋彈簧加壓細紗搖架和粗紗搖架、杠桿式氣動加壓搖架、粗紗和細紗板簧搖架。2006年,緊密紡裝置全面投產,先后開發了四羅拉負壓式一代、二代、新二代緊密紡系列產品和第三代網孔羅拉負壓式緊密紡裝置。2011年,公司組織研制開發棉紡系列粗紗機、棉紡系列細紗機、毛紡系列細紗機、棉紡自動落紗細紗機改造,棉、毛緊密紡細紗機改造。10年間,公司實現了從專件到主機的蛻變,產品向著更節能、更環保的方向發展。目前羅拉、搖架和緊密紡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了70%、40%、50%。羅拉、搖架、緊密紡和主機十年累計實現銷售量與2002年相比環比增長200%。
為保證新產品按期完成,公司確保研發經費的投入,已經累計投入研發費用1億元,占銷售收入的4.5%,研發投入環比增長300%,專利數量達到2002年的11倍。至2012年公司已累計投入5億元人民幣,從瑞士、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引進世界一流的精密數控專用加工成套設備,裝備性能、精度較2002年實現了質的大跨越,實現了“五少三提高”。
賽特環球進入發展黃金期
□ 本報記者 高華斌
從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是賽特環球公司快速發展的黃金期。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2011年的歐債危機成為了環球紡機的戰略機遇期,環球紡機實現了脫胎換骨的發展,實現了由爭創中國紡機名牌向“打造世界紡機名牌,服務全球客戶”的蛻變,成為引領紡機行業發展的行業先鋒。
10年來,環球粗紗機的產量實現了近40倍的增長,市場占有率由3%上升到2012年的30%,產品由2002年的單一品種發展到2012年的十幾個品種,企業贏利能力提升了20倍,企業規模擴大了10倍。10年來,環球公司組建了一支高素質的核心員工隊伍,目前核心團隊的平均年齡為35歲,大專以上學歷員工占總員工人數的40%以上,擁有包含歐洲專家在內的專家型研發人員40多人。